网站首页 中心动态 新闻动态 心灵驿站 心理资源 趣味心理 心理测评

网站首页 > 趣味 > 文章内容
 
提升你的心理韧性
2023/10/29

提升你的心理韧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预知自己的遭遇,“不如意事常八九”:健康威胁、财务危机、高考落榜、创业遇阻、家庭离异、天灾人祸……面对人生路上的挫折与逆境,能否勇敢面对、超越困境、渡过难关,关键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韧性。

所谓心理韧性,就是从逆境、挫折和失败中恢复常态的能力,换言之,是面对困境时个体所具备的心理适应、调节和“反弹”的能力。巴顿将军曾说过,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峰顶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谷底的“反弹力”。“反弹力”的大小,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韧性强度。

心理韧性,关乎你的身心健康、事业成败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你的心理韧性,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么如何提升自己的心理韧性呢?

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乐观向上,是心理韧性的鲜明特征。在人的生命之旅中,有一个又一个站台,无不是悲欢相续、忧乐交融。如果具有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生命中快乐的时光会逐渐增加,忧伤悲哀的阴影会逐步消散,前进的路上会闪烁希望。生活中的每次重压,你都能充满韧性,微笑着弹跳而起、螺旋而上。乐观,源于内心的知足。坦然于人生的不完美,感恩于所有的生命际遇,满足于生活中的小确幸,不在得与失的纠缠中蹉跎岁月,不在进与退的纠结中浪费时光,就可以把每天的日子过得充盈而快乐。

乐观与向上相辅相成。乐观,不光是欣赏自己人生走过的脚印,因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把深深的脚印留在身后。强烈的求知欲、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财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根植于正确认识自我的自信自强。孔子曰:“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我们常常会忽略自身的不足,或者无法看清自己的禀赋和潜能,从而变得过于自负或自卑。正确认识自己,既要有所“追求”、又不过分“苛求”;既要努力成就“不凡”、又要悦纳自己的“平凡”。肯定自我、善待自我,有了相信自己行、相信未来能的坚定自信才能自立而不馁、自强而不息,把所有困难和挫折锤炼成通向成功的阶梯。每个向阳而生、追光而行的人,最终会长出韧性的翅膀,奔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建立直面挫折的成长思维。成长思维,是心理韧性的重要标志。相对于固定思维,成长思维不回避人生的挑战,直面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坦然地与压力共存,积极地应对环境变化,从而在抗挫与解困中获得更快的成长。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指出,一个物种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不一定是最强大的,也不一定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

在艰难困苦、坎坷挫折面前,一味地惧怕、逃避,甚至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放弃砥砺自己的机会,就难以获得真正的成长。就像没有经过风雨的温室花朵,是极易凋谢的。挫折教育和抗压能力的培养,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困难和挫折如同一把磨刀石,它可以磨去人的娇气与骄气,锻炼人的坚毅与韧性,促进人的成长成熟,升华人的精神境界。有了直面挫折的成长思维,就会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把经历逆境作为一种生命体验,不退却、不止步,胸有成竹、沉着应对,就会迎来风雨过后的绚丽彩虹;有了直面挫折的成长思维,就会在站在山坡时,有不畏前路艰险的勇敢和担当,跌落山谷时,也有重头再来的淡定和从容;有了直面挫折的成长思维,就会对成败得失看得透、想得开、放得下,在收放自如中与自己和谐相处。

增强管理情绪的自控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高兴、快乐、郁闷、烦躁的时候,这些积极的、消极的情绪,每天都会产生,关键看能否妥善管理、理性调控。适度的情绪表达有益于身心健康,而情绪失控则会害己伤人。发泄情绪是一种本能,管理情绪则是一种能力。心理韧性不强的人,在遇到失利、挫折和逆境时,习惯于抱怨吐槽、怨天尤人,喜欢与他人比较和计较,十分在意别人的眼色和评价,自我纠结、反复咀嚼、焦虑不安、悲苦莫名,消耗了自己的心智资源。有的人甚至会被焦躁、愤怒等负面情绪牵着鼻子,丢失理智。

    所以,提升心理韧性,必须注重情绪管理和控制。

阅读,是排解情绪、治愈内心的良方。赫尔曼·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最好的自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读好书,就会让你的心灵得到抚慰、人格得到完善,重新蓄满前行的能量。

运动,是世界上最好的解忧药。体育运动中的不服输、不气馁,失败了再挑战的优秀品质,是提升心理韧性的重要路径。困扰许久的烦恼,在大汗淋漓后会得以释然。

专注,是情绪自控的最高境界。当你专心致志做事,进入物我两忘之时,就会神平气自和、心宁境自升,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会得以消解。尽管这个世界跌宕起伏,但你回顾你一直走来的风雨萧瑟时,都会有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

                                                     


部分文字来源|《人民作家》—名家在线(第348期),侵权致歉。


                                                          编辑:杨娇

                                                          校对:刘心怡、杨波

                                                          审稿:苏欣宇

Copyright © 2017-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813-5505291 | Email:3243953781@qq.com| 地址:四川轻化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