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心动态 新闻动态 心灵驿站 心理资源 趣味心理 心理测评

网站首页 > 趣味 > 文章内容
 
破窗效应
2023/3/27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常在犯罪心理学中出现,该效应由詹姆士·威尔逊及乔治·凯林提出, 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是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上个世纪的纽约市可以说是受破窗效应之害又得破窗效应之益的典型例子。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抢劫随处可见。地铁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纽约市运用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而鲁迅曾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写道:杭州雷峰塔之所以倒掉,是因为当地人的迷信。他们相信将塔里的砖放在自己家中,就可以起到遇事平安如意,逢凶化吉的作用。于是这个拿一块,那个拿一块,久而久之,雷峰塔就倒了。正是因为有第一个人拿了,就有第二第三个人去拿。大家都想着,他都拿了,我干嘛不能拿,于是到最后大家都拿了,所以最后塔就倒了。这可以说是中国人封建迷信的思想影响,但何尝不是破窗效应的典型例子。
  
“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算个人的性情而已。”我们身边都可能发生破窗效应,当我们一次或几次的考试成绩都不理想时,是否会有这种想法:反正我的成绩也就这样了,也坏不到哪去了,还有什么好学的呢?然后,我们就真的有可能“破罐子破摔”了。但毁灭一个人的,往往不是苦难,而是悄无声息地在一次次放纵中的沉沦。 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要规避破窗效应,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编辑:覃芯怡  饶朋

Copyright © 2017-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813-5505291 | Email:3243953781@qq.com| 地址:四川轻化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