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心动态 新闻动态 心灵驿站 心理资源 趣味心理 心理测评

网站首页 > 站 > 文章内容
 
发疯之外,我们还能做的可以有很多
2024/3/15

发疯之外,我们还能做的可以有很多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热梗层出不穷,比如一直很火的发疯文学。在许多的社交平台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年轻人的发疯语录,比如“宁可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别人”;“人活着哪有不疯的”;“惹到我,你算是踢到棉花啦”等等。网友戏评:当代年轻人,在发光和发热之间选择了发疯。

“发疯”最初被定义为贬义词,这种现象普遍出现的原因是当人们发现文明理智的交流和沟通在某些情况下不起作用时,转而用异常的行为来代替,以便能够吸引对方的重视,让问题得到解决,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情绪发泄方式,即对内耗的反抗,现在被大家以幽默和调侃的方式,赋予“发疯”一些褒义的含义。

我们不鼓励“发疯”,不倡导“发疯”,但也应看见和理解“发疯文学”的背后,是陷入困境仍在努力调节着的年轻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个人理想价值与社会大环境相互碰撞,我们时常都在内卷与躺平的漩涡中纠结,偶尔也难以避免emo的状态。前者是外在大环境引起的“竞争潮”,后者是内在自身感到的“精神内耗”。

“发疯文学”的“发疯”是打引号的,使用发疯文学的人并不是真疯,他们是清醒的,他们更多是在借助发疯文学,向外界呐喊、宣泄,想要在高压的现实下喘一口气,但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在于打开入口后,如何继续创造出更适合当代中国宝宝的生活方式。

必须承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压力,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应对方式,合理的宣泄是情绪的出口,而所谓的“发疯文学”,正是当代年轻人情绪宣泄的一种方式,适当地“发疯”一下,也是为了收拾情绪,养足精神,更好地前行,但除此之外,我们其实可以有更好的情绪处理方式,比如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断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转移注意力,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例如运动、旅行、读书等;积极与身边的家人、朋友交流沟通,正所谓与其线上发疯,不如线下沟通。

“发疯”之外,更需要的是我们年轻人不断成长,不断向真实生活靠近,因为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无论生活有多大的困难,但请我们一定要积极面对和爱自己。


                                                  编辑:吴茜

校对:胡珊羽、赵阳

审稿:苏欣宇

Copyright © 2017-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813-5505291 | Email:3243953781@qq.com| 地址:四川轻化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