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效应
习得性无助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一种弥散的、无助的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
“习得性无助”是塞利格曼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起初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于电击前,先把狗笼门打开,此时的狗不是逃跑,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效应在生活中也普遍存在。
其一:一头小象被一根木桩绑在地上,只能原地打转,它无数次的想要挣脱这个木桩对它的束缚,但是奈何它还太小,力气不够。后来等到它长成大象,它其实可以挣脱掉木桩对它的束缚,但是它已经放弃这个行动了。因为在它的潜意识里,它一直都认为它自己是没有力量拔出这个木桩的。
其二:小时候我们不习惯跟大人打交道,于是我们就会被认为不够大方,害羞,腼腆等等,我们自己心里也认可这种评价,觉得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于是我们就真的变得越来越内向。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会变得绝望和悲哀。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让自己的眼光再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就像叔本华所说:一个明智的人就是一个不会被表面现象所欺骗的人,他甚至预见到了事情将往哪一方向变化。
编辑:钟富嘉 邓远林 伍芮漪
校对:何玲 黄宇嘉
审稿:李钰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