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心动态 新闻动态 心灵驿站 心理资源 趣味心理 心理测评

网站首页 > 蹇冪悊璧勬簮 > 文章内容
 
警惕后疫情时代的过度补偿行为
2023/4/14

警惕后疫情时代的过度补偿行为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于1月8日起实施“乙类乙管”,自此宣告我们正式了进入后疫情时代。

在疫情政策放开之后,旅游市场回暖,国内长线旅游迅速复苏。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各地旅游人数暴增,甚至导致一些旅游景点瘫痪,而当中大学生占比尤其的大。这些现象背后隐藏了人们怎样的动机和行为呢?

居家隔离剥夺了人们外出旅游、外出聚餐等人际交往活动的自由,长此以往,人们的归属感难以得到满足,外界刺激也逐渐单一化,进而减少了人们的选择感和自我控制感,迫使人们需要通过某种途径缓冲,重获控制感。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们难以对自己人生中的缺欠有正确的认识。例如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报复性消费、迫不及待想要去旅游,或者迫切想要满足自己向往自由的欲望。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过度聚集、逃课旅游、过度补偿的现象出现。

在一个特殊时期,补偿性消费行为是可以理解的,这只是你目前所能想到的一种“自救”的方式而已。不过,虽然消费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感到舒服和愉快,但这并不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

那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地调节自己以预防自己的过度补偿呢?

我们可以通过延后满足来实现。

什么是延后满足呢?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待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们,他们有两种做法,其一是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其二是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第二种做法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好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生活中总会有很多的诱惑,我们又何尝不是实验中的小孩呢?


延后满足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建立多元补偿机制,恰当地进行心理补偿。经济学里有一句经典的话“不要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虽然讲的是投资,但在这里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多元补偿就是要找到多元寄托的方法,别把情感放在一个篮子里,不要被某种情绪或方法限制想象,你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当疫情解封后,我们可以尝试从走出校园,去附近的公园散步,和朋友一起吃一顿美味的午餐开始,慢慢地开始去补偿自己疫情期间缺失的满足。
        其次,消除“被控制感”。想要弥补控制感的缺失,可以用消除“被控制感”的方法。这一步听上去可能很难,但其实我们都做过,比如上课悄悄吃零食、下课偷偷抄作业,这些是不是都会给你巨大的满足感呢?因为做这些事,使你觉得你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所以,悄悄做点平时被禁止的事,如偶尔熬个夜、吃点容易长胖的东西、买下被认为无用却合你意的小玩意儿,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心理补偿,来减轻自己的无力感。
        最后,学会享受独处。我们不一定非要在群体中寻找归属感,独处时也依然可以获得平和、愉悦的感受。如果你因为害怕空虚而不愿意独处,可以尝试着先练习独自运动、独自读书,用这两件事把自己填满,让自己渐渐适应独处的感觉。之后,你可以尝试练习瑜伽、冥想等能放松身心、让你感到平静的运动。
         为了疫情防控结果更具有长远价值,我们更需要学会延迟满足,提高自我的控制能力。在此,我们依旧建议大家解封后也要注意自我防护,尽量少去人群密集处,延迟满足自己迫切外出的需要,给疫情一些时间,争取早日看到期待已久的天空、海洋和草原。
        提高延迟满足,着眼长远幸福,预防过度补偿,拒绝疫情反复。



来源:学生工作部(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编辑:蔡双福、蒋羽
校对:贾楠欣
审核:苏欣宇




Copyright © 2017-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813-5505291 | Email:3243953781@qq.com| 地址:四川轻化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